行銷企劃,究竟該從消費者、研發者,還是營運者角度出發?

在構思各種行銷企劃時,有些人從「消費者角度」切入,有些強調「研發者角度」,也有人以「營運者角度」為主導,到底哪種方式才正確?其實三者各有優缺點,最好的做法往往是根據你的品牌定位、商業目標以及受眾需求,在不同情況下靈活運用,或將三種視角納入行銷企劃共同整合並維持平衡。

「在企劃與行銷時,究竟該以何種角度出發?」我們常聽到不同專業領域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從「消費者角度」切入,有些強調「研發者角度」,也有人以「營運者角度」為主導,到底哪種方式才正確?

其實三者各有優缺點,最好的做法往往是根據你的品牌定位、商業目標以及受眾需求,在不同情況下靈活運用,或將三種視角做整合與平衡。

為什麼會有多重視角的問題?

無論你是新創企業、中小企業經營者,或是想透過自媒體打造個人IP的人,在內容企劃與行銷規劃時都會面臨一個大哉問:

「我要用什麼樣的視角來構思與定位我的內容?」

1. 消費者角度
如果你以「消費者角度」為主,你將會不斷思考:

我的受眾是誰?
他們目前面臨什麼痛點?
需要什麼樣的資訊或解決方案?

這個模式能否讓內容真正聚焦在市場需求上,吸引到更多的注意與分享度...等。

但若過度迎合市場,可能陷入單純追逐流行議題或迎合市場熱點,導致品牌特色與定位逐漸模糊。

2. 研發者角度
從「研發者角度」出發,則注重產品或服務本身的技術細節、專業含量與獨特價值。對於想在市場中建立專業形象或提升信任感的品牌來說,這是個好方法。但同時,你也要注意受眾能否理解,否則只會變成一場「自嗨」,反而降低內容的可看性與可分享度。

3. 營運者角度
「營運者角度」則將最終目標鎖定在商業成效。你的行銷企劃會清楚鎖定ROI(投資報酬率)、銷售轉化率、產品上市時程和年度營收目標等。在這樣的思維下,你能有效控管行銷資源,確保產出與轉換間的連結。但也可能過度商業化,使受眾對你的品牌產生排斥。

三大視角的優缺點詳解

以下將更深入地探討這三種視角的優點與不足,並舉例說明。

(一)消費者角度:親近市場、掌握需求

優點:

精準打中痛點:當你先蒐集並分析消費者的困擾與需求後,再依此製作內容,往往能快速吸引關注。例如:營養諮詢顧問在聖誕節後推出「一周內快速調整體重」的內容,即可立即回應許多人的渴望。
提高互動率與分享度:越貼近受眾需求,越容易勾起他們的興趣,並讓他們願意分享給朋友或社群。
容易建立粉絲黏性:當觀眾發現你的內容總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就會持續關注,黏著度相當高。

缺點:

可能失去品牌特色:過度迎合市場、跟風流行,雖然能短期獲取流量,卻會讓品牌變得同質化。
難累積長期價值:消費者需求有時相當短暫與多變,如果你只專注時下熱潮,反而無法建立深層的品牌價值與核心競爭力。

(二)研發者角度:建立專業形象與差異化

優點:

深度展現專業:如同咖啡師討論不同產區的豆子風味、烘焙曲線,能顯著鞏固「專家形象」。
打造權威與信任感:觀眾經過你獨特、深入的知識洗禮後,往往更相信你的產品或服務品質。
強化長期品牌價值:專業內容可被視為品牌資產,能替未來合作、招商或進一步開發市場奠定基礎。

缺點:

溝通成本高:太多技術或學術內容,容易讓一般消費者感到負擔,甚至看不懂而放棄。
脫離市場需求:如果忽略消費者實際想知道的問題,只顧著講自己在意的專業點,很可能導致互動性和市場導向低落。

(三)營運者角度:聚焦商業成效與資源分配

優點:

目標明確、合理運用資源:你會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PI),並以此衡量每項活動成效,避免無謂的嘗試。
與品牌策略整合度高:從年度計劃、產品上市檔期,到跨合作案,都能在營運思維下更好地協調。
易於轉化為收益:因為出發點就是「賺錢」或「帶來業績」,內容設計更貼合銷售流程,縮短變現路徑。

缺點:

商業氛圍過重:如果沒有巧妙融入「故事」或「價值」,就會讓人覺得你只是一味在推銷。
忽略消費者體驗:一旦過度關注轉化率與營運數據,反而會忽視受眾的感受或真實需求。

案例分享:同一產品,不同視角的內容企劃

假設你經營一家手工皂品牌,同時面臨以下三個現況:

你擁有獨特的配方與原料,技術含量頗高(研發者角度);你現在很清楚消費者想要的是香氣與外觀包裝,美感與實用並重(消費者角度);你也必須在年底前達到一定銷售目標,以免影響明年營運(營運者角度),那麼當你要構思一份企劃時,可能可以思考的方向有...

1. 消費者角度的內容企劃

在聖誕節前夕,你可以推出「如何挑選聖誕禮物」為主題的文章或短影音,解決消費者的送禮煩惱,並適時推薦你的手工皂。輕鬆有趣的包裝與切中需求的主題,更能鼓勵受眾點擊與分享。

2. 研發者角度的內容企劃

你可以拍攝影片,詳盡介紹不同植物油的效用、手工製作流程,強調溫度與時間控制的專業度。此舉能為品牌塑造出「專業職人」的形象,並鞏固粉絲對於產品品質的信心。

3. 營運者角度的內容企劃

設計「限時折扣碼」或「節慶專屬套裝」,並撰寫一篇Blog文章或在社群發布圖文,放上折扣碼和購買連結,導流到電商平台或門市預約系統,加速銷售轉換。

如何在實務中平衡三種視角?

基於上述優缺點分析,你可能已經察覺到:單一角度出發易失衡,而三種視角同時兼顧又不太容易。因此,你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原則:

在前期規劃時明確「階段目標」

如果此階段要衝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可以多放些消費者導向的議題與短影音形式;如果要深化專業形象、取得權威地位,則多融合研發者的深度內容;如果要快速帶動銷售成長,就應該多一些營運者角度的轉化機制與促銷活動。

不同平台需扮演不同的戰略角色

短影音平台(抖音、小紅書、IG Reels):建議以消費者角度居多,因平台節奏快、重視趣味性與可看性。
Podcast與部落格:適合進行研發者視角的深度剖析,讓你有空間展現專業。
電子報、私域社群、官網:聚焦營運者視角,進行精準銷售信息推送、培養會員關係,最終產生變現。

嘗試融合多樣化視角的內容,依照情況和調性需求進行比重上的調整

例如:在Podcast聊新產品研發過程(研發者角度),同時分享消費者回饋與使用心得(消費者角度),並在節目最後附上限時折扣碼或購買連結(營運者角度)。

透過多角度的交織,讓你的內容更富層次感,並能同時兼顧專業、趣味與營收成效。

定期檢視並滾動式修正

分析流量、互動率、轉換率,從數據中找出最符合你現階段目標的做法,並可觀察受眾反饋,看看他們對何種類型的內容更有共鳴。

要注意的是,不管經營什麼平台,千萬不要害怕做出調整,因為一開始的規劃或許只是一個起點,隨著市場與受眾變化,能夠即時微調才是真正的關鍵。

心態建設:沒有「唯一正確」,只有「適合當下」

就如同我在節目中常提到的,「生物與商業一樣,都講究彈性與適應力」。在這個千變萬化的市場中,事實上是沒有一勞永逸、放諸四海皆準的行銷方式,關鍵是在於你能否理解各種觀點的利與弊,並在適當時候把適合的元素彈性的加以組合,就掌握基本的邏輯:

消費者角度:協助你緊扣市場需求、快速吸睛。
研發者角度:打造品牌專業度與深度。
營運者角度:確保你的內容能帶來實際收益,避免做無用功。

這三個不同的角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本就該互相利用、交錯、互補,而非互斥。當你能夠在不同平台、不同企劃階段、不同目標市場裡,靈活運用這三種視角,你的行銷內容自然會更豐富、更全面,也更能協助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結語

今天的分享,想提醒大家:行銷企劃並不只有單一標準解答。無論你想透過自媒體經營個人品牌,還是推動企業的行銷活動,在面對「究竟該從消費者、研發者,還是營運者角度出發?」這個問題時,請先回到你的品牌定位、商業目標與受眾需求。

如果目標是快速擴大影響力,多用消費者導向的手法;如果要打造專業公信力,請充分運用研發者視角;如果你在意銷售轉換與商業收益,就不能忽略營運者角度的效益思維。

最好的策略,絕對是三者並用,或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平台中動態調整它們的比重與呈現方式!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帶來新的靈感!並在日後策劃行銷活動時,為你提供更全麵、更完整、更具有彈性的思考架構。

梧桐
梧桐

梧桐本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