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短影音經營焦慮嗎?自媒體引流後經營者的下一步是?

2025年的自媒體新局勢:短影音依舊是顯學?

在2020~2022年間,受到疫情影響,各式各樣的品牌與個人創作者都紛紛把重心轉到線上經營,因此自媒體快速崛起,尤其是各種短影音平台,如抖音、小紅書、IG Reels大放異彩,與此同時,市面上也湧現許多關於「自媒體變現」、「流量變現」或「短影音行銷」的課程。

到了2023、2024年,雖然疫情趨緩,但短影音仍然熱度不減,甚至出現更多新技術(如AR、VR與生成式AI)融入社群平台。如今進入2025年,演算法與平台功能不斷推陳出新,行銷環境越來越複雜,也讓許多中小企業主、新創者及個人品牌經營者更感到焦慮:

「到底該怎麼追這些新風口?」、「短影音是不是一定要做?」、「不用限時動態,會不會顯得老派、被市場淘汰?」...等。

這些問題,從2021年就開始在各大社群討論,疫情的幾年內達到了討論的高峰,而到現在疫情結束、進入2025年,依然困擾著許多人。若你也是其中一員,不妨先思考:自媒體的核心目的究竟是什麼?

在品牌的經營中,不論是短影音還是限時動態等社群自媒體的應用,都只是「工具」或「戰術」。真正能讓自媒體行銷產生價值的,是你的「商業模式」、「品牌定位」與「長遠的營運策略」。如果商業模式不明確,光是跟風拍短影音,極可能面臨「流量有了,但賺不到錢」的窘境。

流量焦慮的真相:觸及數量,不代表你的真實收益

經常聽到經營者提及「觸及率」或「互動率」不夠高,甚至把它視為主要的行銷KPI。但事實上,高瀏覽數、高按讚數並不一定等於高營收。如果觀眾按完讚就離開,並沒有後續轉化,例如購買產品、預約服務、加入會員…,那麼再高的觸及只能帶來表面上的漂亮數字,卻無法真正為你賺錢!在此我們先釐清一些基礎觀念:

1. 何謂「引流」,又該把流量引到哪裡?

前端引流:透過短影音、限時動態或各種社群貼文吸引受眾注意,讓他們認識你的品牌或專業。

後端承接:當他們產生興趣,接下來要去哪裡獲得更完整的資訊、如何完成購買或預約、如何進一步產生付費行為?
很多人只關注短影音點擊率,卻忽略了後端承接機制。

例如:你可以在影片中或限時動態貼上導流連結(如官網、預約系統、產品頁面),或設定明確的行動呼籲(CTA),讓感興趣的受眾能夠更容易地「行動」。若這個銜接步驟設計不良,流量就只能停留在前端,結果導致「觀看高,但銷售低」的失衡現象。

2. 短影音不用會「顯老」嗎?

其實,真正讓你「顯老」的,不是你有沒有拍短影音或發限時動態,而是你是否還停留在錯誤的思考模式,並與目標受眾脫節,有些品牌的TA(目標客群)喜歡深度長文或Podcast訪談,若你只是一味拍輕鬆搞笑的短影片,反而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反之,若受眾偏年輕,短影音可能更具吸引力。但即使如此,還是要確保內容的主題、形式符合你的品牌調性。在此一定要掌握一個思維,就是要清楚的認知到:短影音或限時動態只是呈現你的品牌、你的服務或商品的「形式」之一,而能讓受眾買單的,還是你提供的實際價值。

自媒體與商業模式的連動

許多創業者做自媒體最常犯的錯誤,是只把社群當成「單向發佈的平台」,而沒有和經營的整體商業模式結合,這可能導致流量雖然成長了好一陣子,但收益依然停滯不前,所以建議經營者朋友應經常去檢視思考自身的經營與呈現狀況,具體而言:

1. 重新審視你的「品牌定位」與「商業目標」

不論你使用任何平台(短影音、Podcast、Blog、Facebook社團…),都必須要先釐清、定義好:

你的核心產品或服務是什麼?潛在客戶最常使用的媒介與平台在哪裡?

最終希望在自媒體中實現什麼結果?是為了銷售業績成長?品牌知名度提升?接到更多合作機會?還是要建立專業領袖形象?

假設你的最終目標,是販賣你的服務,那麼短影音就要更常凸顯你的專業。如果是販售實體商品,則需要展示產品在生活場景中的實用與特色;並且在影片或貼文中,附上明確的購買連結與客服管道。

2. 戰術與策略要有「橋樑」

戰術:各種內容形式、平台操作技巧,如「一天發多少篇短影片」、「限時動態要不要用投票功能」、「直播帶貨的流程」等。

策略:你的定位、目標,以及整體行銷的架構與步驟,例如怎麼把前端吸引到的流量導向官網或購物車,如何進行會員經營與回購誘因等各種「再行銷」的呈現設計。

由於直播文化盛行,因此很多人都知道該如何在短影音中搏版面、衝觀看數,但在實務上,最終還是難以推動銷售數字,其實常見的原因就是「只有戰術,沒有策略」,若你是真正在意收益狀況的經營者,請務必要先把商業模式想清楚,再決定投入經營哪些自媒體工具、選擇哪些呈現手段和節奏,如此才能真正幫你打通從前端到後端的銷售路徑。

是否該「全平台」佈局?小型團隊如何選擇?

進入2025年的現在,各式社群平台與新功能層出不窮。有許多品牌經營者都會擔心「錯過就會被淘汰」,於是萌生了所謂「全平台佈局」的想法,就巴不得IG、YouTube、TikTok、LinkedIn、Podcast全都灑網經營。但實際上,這樣的操作方式對於大多數人力有限、資金有限的小團隊來說,往往是一條不歸路,在此也提供一些建議與對策:

1. 先找出核心受眾最活躍的平台

想快速見到成效,就要問自己:「我的目標客群在哪裡?」

如果是35~45歲、有購買力的女性族群:那麼Tiktok、Instagram或Facebook社團可能是較合適的主戰場。
如果是B2B或專業領域決策者:那麼LinkedIn與長文Blog反而更有說服力。
針對喜歡深度或訪談型內容的群體:Podcast也許比短影音更能展示專業與故事性。

不論如何,千萬不要為了跟風而硬湊,要賺取業績經營客人,做好客戶信賴的建立,最簡單的方法永遠都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最能找到目標客群的平台開始深化經營。

2. 不同平台承載不同「行銷目的」

但如果將目標客群進行細分,發現仍需經營不同自媒體平台才能妥善觸及的話,那該如何選擇呢?事實上,你可以將你想傳遞的「核心訊息」或「關鍵價值」仔細盤點後,透過不同平台的用戶特性,來做各種對應的呈現,舉例如下:

短影音、限時動態:快速曝光、低門檻、有趣互動。適合博取第一波目光、引起好奇。
長文或Podcast:能提供深度內容,適合建立專業形象、強化權威感。
私域社群、官網、Email名單:可以沉澱你的客戶、深度經營,累積忠誠度並進行直推銷售。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論你選擇了哪些平台,都建議你務必要保有一個核心據點(如官網、Line社群、Email名單),把真正有需求的客戶持續沉澱在這個地方,以免哪天平台改演算法或封號,你的追隨者會瞬間失聯,這就很嚇人了,比如說...2020年左右後的FB粉專經常出現神秘的降觸及事件,就讓非常多品牌的行銷操盤團隊苦不堪言。

該如何評估短影音或限時動態等自媒體經營,是否具備值得投入的效益?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到了「工具就只是工具」,那麼,我們接下來更需要明白「短影音或限時動態到底適不適合我投入經營?」這件事,在此提供幾個思考的切入點,也許可以幫助你快速判斷:

1. 你的內容是否有「視覺衝擊」或「易碎片化表達」的優勢?

例如,美妝、生活日常、美食、旅遊、美術設計、健身教學等很適合用短片展現;反之,如果你是做財務規劃、B2B軟體服務,也可以嘗試,但可能需要更認真策劃,把複雜的概念濃縮到數十秒內呈現。

2. 你的客群平均瀏覽習慣如何?

如果客戶多是年輕族群,短影音與限時動態或許能大放異彩;而若是專業人士,可能更偏好精簡有深度的文字,或名人專訪式的長影片、線上研討會(Webinar)。

3. 你(或團隊)有時間與能力進行內容產製與優化嗎?

短影音絕非「隨便拍就好」,從腳本構思、攝影、剪接、配樂到後期上架,都需要一定的心力,如果經營者本身沒有拍攝與剪輯能力,是否可以外包?外包需要費用,手頭中可動用的行銷預算又是否足以支持持續性的投入...等。總之,若沒有長期規劃,經常發生的狀況都是「短暫衝一波」就後繼無力直接收工,自然不可能透過自媒體創造長遠的客戶關係、或是建立穩健的品牌價值。

投入自媒體經營的創業者都必須要意識到的一件事:高流量不一定等於高營收

在筆者過去一年與許多中小企業主及新創團隊的諮詢經驗中,最常聽到的抱怨是:「我們的短影音每天有幾萬、甚至十幾萬的觀看,但結果都沒人買單,這是為什麼?」。事實上將這些案例的狀況稍作歸納,不外乎下列原因:

1. 未能與品牌定位掛鉤

也許是拍了很炫的舞蹈或搞笑內容等,雖然吸引大量觀看,但觀眾只是來看「有趣影片」,其實並不關注品牌或產品本身,這可說是最常見的經營狀況,最主要的原因,多半是沒有在影片裡花心思強調產品特色、解決潛在客戶的痛點或屬於自己品牌獨一無二的價值主張,因此受眾都來看熱鬧,笑笑就算了,自然也不會主動掏錢。

2. 沒有設計後續的承接機制,無法接住流量

撇除引流的軟性影片,許多人在強調產品或服務該要進行硬性宣傳影片中,卻沒有擺放明確連結或行動呼籲,導致真正對你服務或商品感興趣的觀眾不知道下一步該進行什麼動作,最終只能關掉影片離開,有時候即使有人想進一步瞭解,也會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官網不好找」、「客服不回應」、「購買流程太繁雜」...之類的狀況,最終就放棄了購買。

3. 缺少「品牌信任感」

若只靠短影音搞話題、創噱頭,卻無深度內容佐證專業,觀眾對你了解不足,自然不敢下單,這又回到了品牌價值的傳遞以及整體商業模式設計的思維邏輯,你將會需要建立更多口碑、提供真實案例或專業內容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信任度,如此才能在最低的行銷成本投入狀況下創造最大化的營收效益。

2025年必須要明白的品牌自媒體經營邏輯:回歸受眾需求與商業模式藍圖

1. 弄清楚「自己是誰」與「要去哪裡」

自媒體只是通路:你能不能透過好的獲利渠道設計,有效承接因自媒體而來的客戶、提供價值,才是最終能不能賺錢的關鍵。
明確商業模式:最基本的,想靠服務賺錢,就要多凸顯專業度與實績;想靠實體商品獲利,就要注重產品照片、美感與使用情境展示。

2. 設計「前端吸睛、中端互動、後端轉化」的行銷架構

前端吸睛:短影音、限時動態或各種快速簡單暴力的內容,便於抓住更多人的目光,引導他們進一步瞭解。
中端互動:用長文、Podcast或直播來深化溝通,解答疑惑,建立信任。
後端轉化:在官網、線上課程平台、私域社群中完成訂單,或推出各種的回購機制。

3. 持續追蹤數據並調整策略

數據分析:不斷觀察短影音或限時動態帶來的瀏覽、互動、連結點擊率,及實際訂單量。
用戶反饋:如果觀眾留言反映不了解產品細節,說明前端說明不足;若隨時被問價格資訊,這也許表示著你的銷售資訊可能埋得太深,讓客戶難以自行取得報價資訊等,在B2B模式中也許無妨,但在經營B2C模式時,這樣的狀況可能就會導致客戶的流失了。
迭代優化:依據數據與反饋,持續修正內容方向與商業模式,才能真正挖掘出最有效率的組合。

結論:你的自媒體,不該只在乎流量,更應該在意傳遞的「價值」

2025年的自媒體世界,仍然會是新趨勢與新技術不斷交織的戰場,但每個品牌經營者都應該要清晰的認知到:市場流行的風向,不可能會自動幫你帶來收益,只有能掌握風向、並結合自身商業模式將風向納為己用的人,才能夠獲取對應的風向收益。

因此,比起追求表面熱鬧的流量,你更需要問自己:「我的受眾需要什麼?我的產品或服務能帶來什麼獨特價值?怎樣透過內容與技術,讓這個價值被更多人看見並願意付費?」

若你的TA習慣使用短影音,可以研究如何製作兼具趣味與資訊的內容,以短影音做第一波吸睛;若你想建立專業形象,可以增加部落格文章或Podcast深度訪談的比例...等,不論你選擇了哪種形式,都要記得設計好導流與轉換渠道和機制,否則無論帶來多少觀看量,都只是曇花一現。

所以,關於「2025年了,你還在短影音經營焦慮嗎?」這件事的答案,不外乎是先回歸到你「為何經營」、「要賣給誰」、「要如何帶來實質營收」這幾個根本問題,所以當我們理解了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後,也只有把商業模式、定位、受眾需求三者結合,並以正確的媒體戰術加以呈現,才能在今年贏得屬於自己的市場。


不知道該如何設計你的商業模式嗎?那麼,也許我們的原創課程和服務能夠幫助到你:

幫助你了解商業模式的邏輯,並且能從零開始設計屬於你的獨特商業模式。

除了商業模式設計之外,更幫助你了解營運、業務、行銷的落地執行邏輯與設計的手法。

梧桐
梧桐

梧桐本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