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飼養生物,不論是否經驗足夠,一定會經歷到生物的生老病死,這是必然的過程。但是以養魚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飼養前必須要具備「魚這個生物到底怎麼活著的?」的邏輯思維。
因為許多人碰到問題都會有很直覺的聯想,比方說以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肚子餓是因為沒有吃飯、淋濕是因為沒有帶雨傘…等,當然,這個在小事情、小狀況方面是沒問題的,但是對於身體不舒服、不健康、疾病、怪怪的反應這件事,不論是人、貓狗魚鳥…等,就不是那麼簡單了。特別是魚類,平常就是住在水裡面,而一條魚能不能開心的活著,和所處的水體品質好壞很有關係。
比方說:魚身上有白點病,原因可能就可以往前推好幾步…可能因為買魚回來沒有先給他隔離觀察檢疫、可能賣魚的店家缸子裡面本來就有病、可能魚店水族館進貨時沒有發現。亦或是水總是每次換水後兩天就很混濁,原因可能是飼料給太多水污染、那水污染可能是溫度太高加上飼料長太多細菌、那些細菌可能是濾材選擇不對所以沒有乖乖的待在上面….。又或者是…同一缸魚中,其他魚都好好的,吃最多的那隻怎麼忽然就翻肚死掉了,那這個原因可能是長期吃太多吃太好,加上可能飼養溫度都太高,結果代謝出問題,就跟人的糖尿病慢性病一樣,內臟壞掉所導致…等;諸如此類,同樣是因果關係,但是整個因果關聯通常會是好幾件事情的環環相扣所產生。畢竟以生物來說,所有身體發生的狀況、現象,都是由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組成。
也許會有很多新手朋友,在遭遇問題時,都會上網問、求助於網友,內心都會期待得到一個斬釘截鐵的答案,但是這樣速食性的資料,因為資訊量太過簡化,很多時候都會導致誤判。最後,不論是治標不治本、錯誤處理等,很容易就會讓飼主錯過能夠處理的最佳時間,又因為魚是生物,本身的生老病死就有其發展的過程,又因為魚本來就泡在水裡面,水體的水質也是隨著時間、飼主操作、魚體況不同而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因此在養魚的過程中,如果魚出了任何問題,一定是要水本身+魚本身兩邊的狀況交叉比對才能找出原因。又因在養魚的過程中,幾乎可以說對於水質、魚體健康的影響,有超過9成的層面都是來自飼主照顧的方式,進而讓水和魚的身體狀況產生或好或壞的變化。
所以,每當碰到前來諮詢的飼主,在互動的過程中都會有非常多的問題要一來一往;如:平常怎麼照顧的?給他吃什麼?怎麼換水?過濾器是啥?水溫多少?養多久了….之類的,經常是有非常多的資訊需要由飼主提供,才有利我們找出真正的原因,而且在諮詢過程中,通常找出一個原因還不夠,是要像拉粽子串一樣,必須找出讓魚不舒服的整個連鎖反應,從關鍵點去解決才能夠真正的治本。
但新手朋友一定會很焦慮,一定會心想「我才剛養魚,怎麼知道該怎麼往前挖出這些原因呢?」
請不用過度擔心,當魚在飼養過程中發生各種異常狀況時,第一時間先做「應急處理」就是能幫魚爭取時間的關鍵操作了,具體該怎麼做呢?簡介如下:
- 1/2或以上水量的換水,將水中毒素稀釋掉。停止過濾+清洗濾材,通常大部分會出意外都是過濾器裡面的髒污毒素累積過多而導致,因此搭配換水,在停機後盡快清洗、曝曬濾材。
- 處理期間停止餵食,以避免魚食慾降低時,投入的餌料讓水質惡化,也能讓魚好好的修復身體。
- 放入打氣石加強打氣,帶動水流、讓魚能呼吸。
- 每公升水量加入1公克鹽巴(即千分之1濃度),進行基本的解毒。使用精鹽或高品質的粗鹽均可,毋須擔心精鹽含碘的問題。
- 維持22-24度左右的溫度,嚴禁高溫,否則萬一是生病或水中有毒素,很可能隨著高溫,細菌活性提升、毒素毒性上升而提高魚暴斃的風險。
- 千萬不要急著使用藥物!若藥物使用錯誤,一則耗損魚的體力、二則讓於暴露在更多的毒素風險下,都是會大幅提高魚隻死亡機率的操作。
- 盡快上網找資料,可前往相關社群、論壇、店家,不論是詢問網友或預約專業諮詢均可。
這邊也提醒各位新手朋友:請盡量在「覺得怪怪」的時候就要先做應急處理同時找人諮詢!若拖太久,有時候比較緊急的狀況或是真為傳染性疾病時,經常不用幾天魚就會一命嗚呼。
此外,不論是毒素或是疾病,若時間拖長,就算沒一命嗚呼也或多或少會造成傷害,有時候即使透過搶救治療讓魚活下來,但魚卻終身就帶著傷害沒辦法完全恢復,輕則影響觀賞價值、重則縮短其壽命,就非常的可惜了!畢竟,不是每個疾病和傷害都是可以逆轉的,因此把握黃金處理時間非常重要!
對大部分飼主而言,養魚這件事是屬於休閒興趣,因此千萬不要將事情複雜化。而要養好魚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只要做好日常的養殖管理操作、多觀察魚況,建立好基本概念與知識,魚是非常容易照顧且不費時間金錢的寵物!
延伸Podcast 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