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珍古德博士到2025芒種節氣:當我們為魚缸努力,其實也是在改變世界

2025年初夏,珍古德博士來台演講,強調環境保育與個人行動的力量。本篇專欄從珍博士的「根與芽計畫」談起,延伸到芒種節氣與梅雨季對水族飼主的實際影響,從魚缸管理延伸至環境教育,也希望能提醒每位飼主:照顧好魚缸,其實就是實踐生態平衡的一種方式。透過實際行動,從生活中做起,讓希望在一缸水中發芽!

從一場演講開始─珍古德博士來台分享的行動精神

在2025年這個充滿挑戰的年份中,我有幸參與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活動——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來台演講。作為全球知名的靈長類動物學家與環境行動家,她的出現本身就象徵著一種時代精神。而她所推動的「根與芽計劃」(Roots & Shoots),也再次提醒了參與演說的每個人:行動,始於自身;希望,源自日常。

那天的演講,是由合作的夥伴海沃水族邀請我一起參與此次演說,這次「透過行動點燃希望」的演說座談活動,是在台北科技大學展開,這是本次博士來台唯二的公開行程(第一個公開行程是在長榮大學的畢業典禮致詞,真令人羨慕啊!)。

而在台北場的演講中,珍古德博士雖已高齡91歲,卻全程站立90分鐘、侃侃而談充滿熱情的分享了她從孩童時期熱愛動物的故事,到今日在全球推動保育教育的歷程。她強調:不用等到別人開始,不用等資源充足,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做起。

根與芽計劃─讓每個人都能為地球做些什麼

「根與芽計劃」便是她具代表性的全球性倡議。這個計畫鼓勵全球青少年關注三件事:人、動物與地球。這些看似宏大的目標,其實都能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實踐(圖1)。

然而,活動現場並非完美。雖然博士演說本身令人感動,但主辦方安排上仍有些許遺憾,也引起了不少觀眾批評。但我相信,多數與會者最終仍帶著滿滿感動離場。

圖1. 珍古德博士的精彩演說現場。

從魚缸到地球─如何在觀察魚缸生態中實踐環境意識

而身為一個專注在推廣水族產業的顧問,也因為這個興趣與職業,能夠深刻的理解到—每個魚缸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而所在地區域大環境的變化,也都會影響到我們魚缸內的生態、水質或生物上的變化,若放大延伸看待,那麼我們也能理解到所謂「區域環境」就也是一個地球生態系統的變化,換言之,我們或許可以把魚缸的系統視作地球生態的微型模擬器

而當我們有了如此的理解後,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也可以試著思考,作為一個飼主,該如何從自己開始落實這份理念?

事實上,答案也來得比想像中簡單—我們從「芒種」這個節氣開始說起。

芒種,是夏季節氣的起點,也是梅雨季與高溫潮濕氣候正式開始的時節。對水族飼主而言,這不只是氣溫升高,更是一連串生態變化的開端。你可能會發現:魚缸水質不穩、水草枯黃、魚隻焦躁,這些問題,其實都與微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這時候的水體中,細菌與藻類的生長速度會加快。如果水流不足、水質管理不當,就容易造成水質惡化、底床缺氧,甚至厭氧菌爆發。這些看似小問題,往往成為魚隻免疫力下降、疾病爆發的主因。

魚隻本身是變溫動物,代謝速度會隨溫度上升而加快,因此對水質變化非常敏感。只要水質變動超過魚的承受範圍,原本無害的菌種與寄生蟲,就可能趁虛而入,導致快速病變。

這些問題,不僅是水族養護的挑戰,也是環境教育的一部分。因為它們告訴我們:自然生態是脆弱的、是動態的,而人類的介入,既是風險來源,也是平衡的關鍵。

魚缸是微型地球─養魚也是環境教育

珍古德博士一直以來都有提及,在本次來台演說也強調到:「希望是來自行動。」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實踐起來需要決心。對於水族人來說,也許選擇不引入來歷不明的水源、不過度餵食、不追求過度造景,其實就是一種行動。

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立志成為環保鬥士,也不需要高舉大旗上街抗議,只需要從自己的魚缸做起—就能參與改變。

當你開始觀察魚隻的行為,理解藻類繁生的原因,思考如何讓缸內生態穩定,你的世界觀也會跟著慢慢改變。你會從照顧魚缸,進一步開始照顧環境;從理解水質,進一步理解氣候變遷;從一缸水,走進整個生態循環。

所以希望大家也能試著思考:魚缸不是娛樂的終點,它是教育的起點

2025初夏、在這樣一位重磅人物親臨台灣的時刻,是否我們也可以啟動一點小小的改變?如果你願意了解更多環境教育、或是水族管理的知識,也歡迎持續追蹤我們,也推薦大家一定要去試著了解博士的「根與芽」計劃。

從魚缸出發,讓希望發芽。讓行動變成日常。讓改變從自己開始!

梧桐
梧桐

梧桐本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