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接任了台灣場次顧問總召後,從本月初開始,我們的台日裝潢工班、技師、養護團隊與營運團隊頻繁溝通並且正式的開始進場,在經歷了11月份天候、環境、裝潢等各種突發狀況下,終於即將迎接「Art Aquarium Taipei」金魚展演的開幕。在這個國際級IP移師台北的過程中,備受部分團體關注的活體金魚們,也將陸續進駐場館,整個團隊無不嚴陣以待。
儘管籌備過程勞累、壓力巨大,但對從業者來說,每一次案場都是紮實的經驗累積。面對外界對魚類照護的質疑與情緒面上的爭議,希望能藉這篇文章來帶領大家深入理解一件事:在不同場合與目的時,生物照護的思維與邏輯為何需要因時、因地、因目標而改變?
以下內容將從「日常飼養」的基本觀念出發,延伸到展演、比賽、臨時展示、商業應用等不同場域的實務考量。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深入探討的文章,讓對水族業界略有理解的朋友們,真正明白為何「一缸魚的邏輯」無法套用在所有的呈現與運用場景中。
從爭議出發的展覽:魚的「感受」與專業判斷的落差
在近期的籌備過程中,有團體對於魚類的福祉提出質疑,甚至將「魚開不開心」這樣主觀且無法量化的議題放大檢視。然而,現行的水產、漁業、生物學理論早已證明:魚類的生理與感知和哺乳類動物有很大差異。1980年代起就有充足證據顯示,魚類視神經和光線的敏感度之關聯性,以及其發育特性是已納入魚類生理學教科書的基礎生理知識。如果具備此基礎,就不會再執著於光線「魚快不快樂」這種無從定論的情緒投射。
這裡並不是說照護者可以忽視魚類狀態,而是強調:專業的生物照顧,需要以科學知識為基礎,再加上現場經驗的判斷與調整。若在展演還沒開始之前,只憑過去的呈現,用個人主觀感受開始質疑尚未發生的事情,那麼勢必會陷入無法量化、無限上綱的情緒論述中,進而產生溝通斷層。
不幸的是,有些提出質疑的團體本身缺乏專業背景,他們拿出的期刊也都是疑慮與推測,並不足以訂定規範或證實疑慮,甚至在展演尚未開始的狀況下,寧願對大眾煽動,也不願向專業團隊諮詢或閱讀相關書籍,更甚者,在策展方合法的狀態下,僅憑「疑慮」便施壓要看到日方細緻的系統機密、管理方針與呈現設計,導致最終形成溝通上的平行線。
實務上,任何專業展演的模式、主辦方的商業機密,都不可能為了回應無憑據的「疑慮」,而全盤托出一切資訊,更何況此案件完全非動物展演範疇,無任何違法情事,其實更沒有回應「疑慮」而承擔違反台日雙方合約風險之必要,導致一樁台日友好的美事濛上了不必要的陰影。
而本次台北場的展覽,就在這樣諸多爭議的狀況下,台日雙方仍堅守崗位,持續深度、密切的合作交流,將在2024/12/23(一)正式展出(點擊觀看售票資訊)。
在籌備的過程中,由於是台日多位經驗豐富的專家彼此的專業激盪和合作討論,而催生出了照護、展演、營運的一系列方針,整個過程是非常流暢快速、有效率而沒有過大的溝通成本,和筆者過往輔導新創水族業者、進行教育訓練規劃時,呈現了完全不同的風貌。
這是因為對於絕大部分飼主來說,因人類不同需求而延伸的生物多樣化呈現是相對陌生的一件事,鑑於此,在本篇文章中接下來將進行簡單的說明與介紹,希望讓期待投入業界、已經進入業界的相關科系學生、從業者們,能有不同的認知收穫。
從個人興趣到商業展演:角色轉換與難處
很多人初入行業、或是還在學的學生,常困惑為何平常在家穩定維護一缸魚的方式,無法套用到展演、比賽、記者會或商業應用的場合?原因很簡單:
- 目標不同:日常飼養強調長期穩定與健康維護;展演或比賽則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點,創造出最佳的視覺與體態效果。
- 時間壓力:日常可以慢慢調適水質、餵食與生態循環,但展演往往要在短期內達成最佳觀賞狀態。
- 成本與資源限制:不可能為了一場僅半小時的記者會而養兩週濾材;商業邏輯下,成本與效益評估必須明確。
- 觀眾體驗至上:展演的觀眾不會給你一整天慢慢欣賞,他們在特定時段入場,期待的是第一眼的驚艷。
因此,在不同用途下,生物照護的計劃設計與思考模式必須靈活轉換。
展演需求:短期內創造震撼的視覺體驗
以「Art Aquarium Taipei」為例,這是一場著重視覺與藝術氛圍的金魚展演。此時重點在於:
- 短期穩定性:展期內水質必須維持清澈、穩定,不需要一個能永續維持多年的生態缸,只要在展覽期間最佳化即可。
- 精準時間點:在觀眾最多的高峰時段,魚隻必須呈現出健康、色澤亮麗、游姿自然的狀態。
- 人力與成本控管:展覽空間、人工成本昂貴,不可能像家庭魚缸般細緻調養多年,必須在有限資源中取得平衡。
- 創造觀賞者的「第一印象驚艷」與多層次的場域體驗:展演並非飼養研究,而是視覺、氛圍、文化體驗的總合。目的在於讓觀眾一眼驚豔,進而產生對生物、對文化的興趣與認知性。
比賽場合:高峰管理與特定時間的極致狀態
在魚類比賽(無論國內外賽事)中,照顧思維又和展演不同:
- 賽前準備期:數週前就開始為魚調整營養、水質與運動量,確保比賽當天是魚隻的顏色、體型與活力高峰。
- 不追求長期穩定度:比賽結束後,魚可回到原本的飼養模式,不必為短短的賽事維持一年四季的最佳條件。
- 高峰管理策略:有如運動選手衝刺,在指定的日子裡,魚狀態達到巔峰即可。
短期展示、發佈會、記者會的挑戰:超短時間的生物狀態維護
一些特殊場景如記者會、快閃活動、短期展示,可能僅需30分鐘的理想狀態:
- 極短期處理手法:不可能為半小時的活動提早養兩週濾材,可用各種快速降氨氮的水質處理設備或化學藥劑、臨時濾材讓水質暫時穩定。
- 即時解決方案:以快速、有效為原則,活動結束即可撤除。
- 美觀勝於一切:當下的視覺與外觀呈現大於長期生態穩定。
商業應用販售:寵物水族商店、生鮮現撈海鮮展示:快速周轉與成本控制
不論是吃的、還是帶回家當寵物玩賞的,在海產店、水族館、批發場或其他商業展售場合,魚隻或其他生物將被視為商品:
- 快速周轉:魚不會在這裡長期生活,重點是盡速出售,維持外觀健康與新鮮度。
- 成本控制:不必打造長期生態缸,只需簡易系統確保生物短時間存放的狀態良好。
- 受限於經濟考量:動物福祉並非不顧,但必須在成本、空間、人力與魚隻表現中取得務實的平衡。
思維轉換困難的卡關點?日常飼養 vs. 特定場合需求
許多愛心旺盛、情感豐富的養魚人在投入到產業內時,經常會有強烈的挫折感,也就是遇到心態上的難題,事實上,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以「日常飼養」的觀點來看待短期的、非長期飼養的展示,結果就是完全不合邏輯。因為在大部分飼養者平日操作的過程中,他們習慣慢慢養、精心培育,但是卻無法在短期內靈活達成目標。這並非誰對誰錯,而是目標情境不同:
- 日常飼養:長期照顧、可不斷微調、注重生態平衡。
- 臨時展示/比賽:速戰速決、即時效果、特定時間點達標。
這種實務面的落差,使得許多人產生困惑。但只要理解「目標不同、策略不同」的核心原則,就能在心態上調整自己。
關鍵思考架構:面對新的生物呈現場合時,該問自己的四個問題
面對新場域與目的,不妨自問:
- 目標是什麼? 長期穩定?短期呈現?比賽巔峰?商業快閃?
- 時間軸為何? 有多少準備期?活動持續多久?
- 資源限制? 人力、設備、資金有多少?能投入多少成本?
- 成功標準? 日常飼養成功標準是魚健康長久;展演成功在於觀眾驚豔、比賽成功是評審高分、商業成功是銷售量提升。
明確的定義好這些問題,可快速校正照護的策略,避免用錯方法、耗費不必要的成本。
實務技術與心態調整:靈活運用學理與經驗
不論在哪種場合,基本的水質與健康管理原理、知識方面仍適用,只是執行手法得隨著不同目的而要調整和改變:
- 快速建立水質:使用事先培養的硝化菌、快速降氨劑或臨時濾材,創造短期穩定環境。
- 空間設計:展演可用特殊光源、背景、燈光效果強化視覺衝擊,不必建立完整生態系,只要保證魚短期內健康即可。
- 營養與狀態管理:比賽前調整餵食,讓魚在比賽日狀態最佳。
- 短期的精緻化操作手法:以最小限度裝置,維持暫時水質與魚隻表現,活動後立即拆除重設。
這需要經驗值與彈性思維,更需要你擁有足夠的基礎學理知識。如果遇到非專業者以情緒或片面資訊指責,必須有能力分辨何者為科學常識,何者為「主觀感覺」。展演與商業運作並非要製造痛苦給動物,而是透過既有的科學與技術,尋求雙贏的狀態。
前進的必然歷程:帶著抗壓性與大眾持續對話,避免走向情緒論
無論任何產業,要前行、創新都會面臨不同壓力與質疑。有想搞破壞的、有想蹭聲量的、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但若能在專業團隊支援下堅持下去,最終還是能產出優質成果。
例如,台日雙方團隊在這次的金魚展中投入大量人力、資源與專業知識,並不因莫須有的揣測而停滯。未來有機會,我們也希望能進行更多面向的公開分享,讓更多人理解這樣的運作模式。
前面提及的爭議顯示,在還沒開展前,一切都只是猜測和擔憂,但若有人只憑「感覺」質疑,又不願學習基礎知識,結果便會流於情緒勒索的平行線對話。事實上,從1980年代已有基本資料能解答許多疑慮,其他的一切都需仰賴現場真實狀況進行調整,畢竟生物的世界中就是可能有大量的變數,魚類又是變數最多的生物之一,因此經驗十分重要。然而,若反對方既不去閱讀也不溝通,只懂喊口號,便無法建立建設性的對話。
一線的專業團隊,無需為無依據的「感覺」無限制的回應。面對不合理的要求,如公開商業機密、設計圖,已經違反商業常理。專業是建立在知識、經驗與實務累積上,而非用喊口號或「我覺得」就能推翻。
用多元思維面對多元場域,可說是產業新手的必修課!
透過今天的分享,我希望你能建立一個更有彈性、精準、且理性的生物照護觀點。別再以單一的日常飼養思維套用在所有情境,也不要對於專業團隊的考量一知半解。
不論你是愛好者、科班學生,或已投入水族產業的從業者;不論你是要為自家魚缸調養,或是為盛大的國際級金魚藝術展演提供後端支援,只要清楚目標、理解差異、學會彈性應變,你都能在各種限制與機會中脫穎而出。
只要你能明白「不同場合下照護邏輯需有差異」這件事,並且也具備充足的知識、實務技能後,那麼面對常見的不同生物呈現場合,也能快速地抓出具體的差異。
- 日常飼養:長期維護、水質慢調、注重生態平衡與魚的健康。
- 展演需求:短期內創造視覺衝擊,成本控管、人力配置與水質快速調適。
- 比賽場合:在特定日期達到魚的巔峰狀態,不需永續的完美環境。
- 臨時展示/記者會:即時手段,極短期維持理想狀態,活動結束即刻撤除。
- 商業應用與水產養殖:快速周轉、成本計算、在合乎現實條件下兼顧生物基本健康。
在理解這些差異後,相信在面對各種專案、活動、展示時,自然能更從容地設計出適合當下的照護策略。